抗精神失常药是执业医师的重点考核内容
齐 伯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患精神疾患的人群越老越多,这类求诊患者几乎每天都在增加。作为临床需求反应的执业医师考试这部分的内容也在逐年增加。医师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多发病、常见病每年必考、年年反复考。所以,精神病的用药无疑是考试的重点。掌握下面几类抗精神失常药物的运用,就得到该部分的80%以上的分数了。
一、抗精神病药。主要掌握氯丙嗪。氯丙嗪是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也能阻断α肾上腺素受体和 M 胆碱受体。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抗精神病作用(能迅速控制兴奋躁动,使幻觉、妄想、躁狂等症状逐渐消失,理智恢复)、镇吐作用(小剂量阻断延髓第四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受区的 D₂ 受体,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对体温调节的影响(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降);对自主神经系统有阻断α受体和 M 受体的作用;对内分泌系统有影响(阻断结节 - 漏斗通路的 D₂ 受体,减少下丘脑释放催乳素抑制因子,使催乳素分泌增加,引起乳房肿大及泌乳等)。不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帕金森综合征、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心血管系统反应、内分泌系统反应、过敏反应等。
其他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利培酮等,各有特点。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较好疗效,且几乎无锥体外系反应;利培酮是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效,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二、抗躁狂症药。主要掌握碳酸锂。碳酸锂治疗剂量对正常人的精神行为没有明显影响,但对躁狂症患者有显著疗效,使言语、行为恢复正常。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脑内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促进其再摄取,使突触间隙递质浓度降低有关;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甲状腺功能低下和黏液性水肿等;用药时需监测血锂浓度。
三、抗抑郁症药。掌握丙米嗪。丙咪嗪主要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 5 - 羟色胺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的递质浓度升高,促进突触传递功能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其对各种抑郁症均有效,但起效慢,一般需 2 - 3 周才显效;不良反应有抗胆碱作用(口干、便秘、视力模糊等)、心血管系统反应(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乏力、震颤等)等。
其他抗抑郁症药: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属于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