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
一、学校简介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坐落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是国家“双一流”和“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1928年,安徽大学肇基于时为省会的安庆市,开启安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赓续襟江带淮崇教文化之菁华。几经易址,于1956年迁建合肥;数度更名,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安徽大学”校名,这一天被定为校庆日。作为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安徽大学办学近百年来,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执着“文化丕成、民族是昌”的办学理想,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校训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累计培养了38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是安徽省内毕业生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高校,被誉为省属高校的“排头兵、领头雁”。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构建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富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建有保障一流人才培养的办学条件体系,现有磬苑、龙河、史河路和泗州路4个校区,另租用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蜀山校区、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金寨路校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91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391万余册;拥有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体系,32个学院,89个在招本科专业(其中49个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并列全国地方高校赛道第2位),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以及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3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线下课程数居全国高校第10位)、2个国家级和5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训)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承建全国首个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特色教育基地);现有本科生3.4万余人、博硕士研究生1.5万余人;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平均保持在35%以上,本科生与研究生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2200余项,位列全国“双一流”高校第63位,毕业校友获得“国家杰青”数位居全国高校第29位。
学校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特色显著,覆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一般社会科学和临床医学等10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4个学科进入前3‰);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44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50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1150余人;实质双聘院士4名;全职引育“国家杰青”“万人领军”等国家级领军人才97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地方领军人才572人次。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等为引领,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等世界一流研究平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7个高端创新平台以及安徽省实验室等38个省级科研平台,产出了金属团簇材料、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磁斯格明子(skyrmion)存储材料等一批原创性成果,在高灵敏传感装备、毫米波芯片、水性聚氨酯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新光波导材料”研究成果刊载在Science期刊,首次实现氮气与烯烃直接合成烷基胺,成果刊载在Nature期刊;学校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2项,资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位居省属高校本级首位;“双一流”建设以来,共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4项。学校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48、全球第140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指数在一流学科年度发展指数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中国大学全球影响指数,我校位列第54位;2024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居全国第71位、世界第394位。
学校坚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与安徽省16个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市合作协议,与合肥市共建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与滁州市共建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与六安市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大学智库指数排名进入前50名,学校已成为研究与解决安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主要基地之一;与省直厅局共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乡村振兴、安徽法治等研究院;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入选“高校智库百强”,连续11年编撰《安徽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产品;围绕“三农”问题、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人肯定性批示225次(国家领导人批示19次);学校深化科教、产教、校地、军民“四个融合”,广汇人才培养资源,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学术共同体”,合作开设“物质科学”等5个英才班;聚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长鑫存储、科大讯飞、江淮汽车、奇瑞汽车等380多家重点企业建立了深度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共建校企互嵌式创新平台、研发机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
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彰显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近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立项数连续位居全省首位,其中202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0项,居全国第28位;建有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收藏徽州文书20万件,牵头成立省高校创新联盟,协同省内高校成立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州文献等分中心,引领带动全省高校徽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推动徽学成为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建成战国竹简珍稀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收藏整理研究战国竹简“安大简”,已发布2辑研究成果,发现比现行《诗经》《论语》更早版本,入选首批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群舒文化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牵头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史料汇编·安徽卷》,获建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建成方以智研究中心,整理出版《方以智全书》填补相关领域重大空白。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等8项;学校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39所)。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影响。学校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5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共建安徽省首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由杨振宁院士担任名誉院长并亲题院名;成立中法工程师学院、中柬学院,布局中德学院;获批莱布尼兹材料科学、医疗成像先进技术2个省级联合研究中心;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阿塞拜疆巴库大学、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国立大学合作建立4所孔子学院,其中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先后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示范孔子学院”荣誉称号,习近平主席访智期间曾亲切接见学校派驻的中方院长及教师代表;与俄罗斯、法国、波兰、日本、韩国、墨西哥合作高校共建有9个“中国中心”。
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学校正在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实,谋划好2028建校100周年和2035远景发展,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调结构、转功能、增体量、提质量”,以一流学科建设催生更多世界一流成果,以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的原始创新能力、一流的人才队伍努力跻身一流大学方阵,为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二、招生专业介绍
专业简介(2024年)
发布者:招生办公室发布时间:2024-06-17浏览次数:22065
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551-63861042)
材料物理(本科,按“材料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是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支撑专业之一。本专业瞄准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聚焦国家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重点定位发展具有学科优势、行业特色和区域优势的新型量子功能材料、高性能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工艺材料与封装材料、新型磁性功能材料及器件等方向,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创新意识、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组织管理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材料物理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毕业生能在新材料、新工艺、生产技术开发和过程控制、材料应用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研发与经营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现代分析实验、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物理实验、固体物理、磁性物理、半导体物理、薄膜物理与技术、材料合成制备与加工、材料物理研究方法等。
就业去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家机关和企业及相关单位从事与材料特别是功能材料相关的科研、教学、管理与科技开发和生产管理工作等。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材料化学(本科,按“材料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为发展方向,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道德修养,系统地掌握材料化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了解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创新意识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功能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基本能力的素质高、基础厚、业务精、能力强的材料化学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材料科学与化学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生产、科研、教学、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现代测试研究方法、材料现代分析实验、材料化学综合实验、固体物理、化学信息学、无机材料合成、纳米材料科学等。
就业去向:学校、科研院所、材料化学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半导体及新能源等相关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材料与器件开发、管理工作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按“材料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本科专业,化学、材料、物理多学科融合,重理工基础。以化学电源、新型光电材料及器件设计为专业发展方向,契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学校“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安徽省,面向长三角,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工程素养,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应用及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科学和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的沟通、组织管理能力,胜任新能源及相关行业中生产、设计、研发、管理、贸易等方面的工作,成为新能源领域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材料现代分析实验、电化学实验、新能源材料基础及综合实验、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理论电化学、电化学测量、能源转换与存储、固体物理、能源环境与安全、新能源器件设计、新能源器件工艺等。
就业去向: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相关产品的开发、工艺设计、生产与经营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功能材料(本科,按“材料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专业特色:功能材料专业定位于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依托我校材料与工程“双一流”学科优势,以集成电路功能材料为专业发展方向,注重学科交叉和“产学研”融合,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道德修养,初步掌握功能材料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了解功能材料学科发展方向,具有创新意识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功能材料应用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能力,特别是以集成电路材料为特色的工程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功能材料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生产、科研、教学、管理工作,满足国家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无机材料合成、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功能材料学、材料现代测试研究方法、功能材料基础实验、薄膜物理与技术、器件结构与设计、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纳米材料科学、功能材料综合实验、工程管理及人文艺术类课程等。
就业去向:学校、科研院所、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集成电路相关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材料与器件开发、管理工作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2.大数据与统计学院(0551-63866050)
统计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旨在培养能在政府部门(统计局、数字资源局等),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部门,市场调查公司、咨询公司、营销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工业企业的质量检测部门等企事业领域,从事经济、管理部门的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等相关工作,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掌握一般统计理论、方法及收集数据与分析数据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较为扎实的统计学基础、一定的专门领域知识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学、数据科学等相关领域具有竞争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实变函数、数理统计、描述统计学、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随机过程、非参数统计、抽样技术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统计软件与应用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包括政府部门(统计局、数字资源局等),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部门,市场调查公司、咨询公司、营销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工业企业的质量检测部门等企事业单位。本专业毕业生攻读研究生可能的方向包括统计学、经济学、金融学、精算学、管理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经济统计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学校“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安徽省、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人工智能和管理学基础及缜密的数据思维,熟练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和大数据统计计算平台;熟悉数据价值链,大数据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框架及其生态系统以及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了解经济统计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具备经济统计实践能力、技术分析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强的社会沟通能力的集成创新型人才。
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计量经济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运筹学、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随机过程、非参数统计、国民经济核算、抽样技术、统计应用软件、预测与决策、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证券投资分析、金融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统计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包括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府统计部门、经济和社会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数据分析机构、市场调查机构等,也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安徽省、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素养,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具备包括数据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解决数据密集型问题为主的动手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或大数据应用研究与开发技能,并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途径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在数据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等相关领域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大数据分析语言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字逻辑、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方法、最优化理论与算法、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包括政府机构、企业、公司等,主要从事数据分析、数据建模、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和优化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安徽省、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备较宽厚的专业基础,掌握现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基础、大数据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大数据管理方法以及大数据行业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大数据管理以及大数据分析、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水平经济管理类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双语)、信息管理基础、会计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导论、散乱数据拟合、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治理与安全、商务智能与数据分析、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双语)、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大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结构、数权法、数据资产管理、Python程序设计、管理统计学、大数据采集与可视化、时间序列分析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事信息政策制定等工作;在大中型银行、国企、互联网、商贸、软件和工业企业等从事大数据管理与运营、大数据分析和应用等核心业务的管理和开发工作;在教育领域从事高中、初中和小学等机构有关新兴信息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及进一步考研深造和出国留学等。可以报考管理学、经济学、数据科学和统计学等各二级学科的学术型研究生,也可以报考大数据技术与工程和人工智能应用等专业硕士学位。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博士学位授权点:统计学一级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统计学
省级重点学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统计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统计学
省级教学团队:数学建模教学团队、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概率论课程教学创新团队
省级教改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统计学、经济统计学
3.集成电路学院(0551-63861481)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为服务国民经济和集成电路产业战略发展需求,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产教融合实验实践等系统训练,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同时掌握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相关研发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具备良好道德文化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健康心理素质、过硬的语言(中、英文)能力、扎实工程技术知识结构和集成电路开发设计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操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对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目标2: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领域从事新产品与新技术的研发工作。
目标3:具有独立分析解决集成电路与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综合考虑社会、环境、法律、经济、道德、政策、文化等因素影响,从事工艺设计、产品生产、检测等工作,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目标4:重视沟通交流,能够很好的融入团队,具有良好的管理和决策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能够作为项目、岗位或部门的负责人从事生产、营销、行政等管理工作。
目标5: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自我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主要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线性系统、嵌入式硬件基础、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微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硬件描述语言与FPGA应用、片上系统(SoC)设计、智能计算系统、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制造工艺、集成电路封测与验证等。
就业去向:国家机关、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从事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设计、微电子器件制造、电子、通信以及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并可继续攻读集成电路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计算机科学及其它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为服务国民经济和集成电路产业战略发展需求,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具有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探索、善于沟通、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国际视野和优秀的人文与科学素养,能够胜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工程技术、管理等工作,培养具备良好道德文化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健康心理素质、过硬的语言(中、英文)能力、扎实工程技术知识结构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操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目标2: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新产品与新技术的研发工作。
目标3:具有独立分析解决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综合考虑社会、环境、法律、经济、道德、政策、文化等因素影响,从事新型器件与工艺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检测等工作,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目标4:重视沟通交流,能够很好的融入团队,具有良好的管理和决策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能够作为项目、岗位或部门的负责人从事生产、营销、行政等管理工作。
目标5: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自我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主要课程: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半导体制造工艺、集成电路工艺材料、功率半导体器件、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线性系统、电磁场理论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等。
就业去向:国家机关、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器件制造、电子、通信以及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并可继续攻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及其它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硕士学位。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电子封装技术(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为服务国民经济和集成电路产业战略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同时掌握从事在电子封装领域具有工艺设计、制造及其设备自动化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能为电子制造工业和系统工程提供服务,能在电子制造科学与技术专业继续深造或在其专业领域成为领导者。培养具备良好道德文化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健康心理素质、过硬的语言(中、英文)能力、扎实工程技术知识结构,并能在电子封装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操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意愿和能力服务国家和社会,成为电子封装技术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人才。
目标2:在设计、环境、测试、材料、制造和可靠性等多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标3:具有独立分析解决电子封装技术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综合考虑社会、环境、法律、经济、道德、政策、文化等因素影响,从事工艺设计、产品生产、检测等工作,成为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
目标4:重视沟通交流,能够很好的融入团队,具有良好的管理和决策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能够作为项目、岗位或部门的负责人从事生产、营销、行政等管理工作。
目标5: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自我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线性系统、固体电子学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测量误差分析、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英语、材料学基础、半导体制造工艺、电子封装结构设计、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电子封装与专用设备、电子封装与可靠性等。
就业去向:
可在通信、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微电子与光电子、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从事电子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测试、研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电子封装与测试相关分支与交叉学科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及其它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4.人工智能学院(0551-63861415)
人工智能(本科)
(一)专业介绍
1.办学定位:
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特别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安徽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满足卓越工程师要求的高素质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才。
2.特色优势:
(1)以新工科要求为导向,建立面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教育新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文理交融的综合素养、扎实的人工智能实践创新能力。
(2)依托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打造了智能感知、仿生计算等学科方向特色的专业课程群,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共建了协同育人双创基地,支撑和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
(3)坚持外引内培、德才兼修,打造了一支以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中青年优秀人才为骨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道德修养和创新意识,系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拥有较强工程实践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够在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科技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主要课程:人工智能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子技术、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机器学习、操作系统、最优化方法、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工程经济学、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等。
(四)就业去向:毕业生具备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一定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宜到相关智能信息技术行业从业,适宜到科研部门、大中专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机器人工程(本科)
(一)专业介绍
1.办学定位:
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特别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安徽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重视未来高水平人才所应具有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强化数理知识及学科基础理论,注重系统级知识体系的建立,并贯彻通识与专业并重的工程教育模式,培养满足卓越工程师要求的综合性机器人工程技术人才。
2.特色优势:
(1)以新工科要求为导向,建立面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教育新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文理交融的综合素养、扎实的机器人实践创新能力。
(2)坚持寓教于研、学研结合,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的科研反哺教学创新实践新机制,支撑和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
(3)坚持外引内培、德才兼修,打造了一支以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中青年优秀人才为骨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结合安徽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培养人格健全、责任感强、具备基本科学和工程技术素养、具有数学物理和机器人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掌握信息与自动控制技术和机器人系统与软件设计、分析、开发和应用技能,在机器人工程及系统应用领域具有专业特长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核心课程:机器人工程导论、工程制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机械学基础、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机器人视觉、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经济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机器人机械与结构设计、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机器人运动控制。
(四)就业去向:毕业生具备在机器人核心部件、软件、算法、智能制造与服务相关领域从事一定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宜到相关机器人智能信息技术行业从业,适宜到科研部门、大中专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5.纽约石溪学院(0551-65108996)
应用物理学(本科)
应用物理学专业属于物理类专业,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主要研究物质、能量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物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等。本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够在物理相关领域中从事教育、科研、设计、开发、制造和管理等工作,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和工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培养目标:应用物理学专业是将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型学科。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受到严谨的科学思维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具有扎实的物理学知识、良好的数学基础、较强的实验技能和较高的科研素质,能够从事前沿基础原始创新研究工作和应用开发及管理工作。培养知识面宽、基础厚重、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知识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写作能力,能够就复杂物理科学相关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3.熟练掌握各种数学知识,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较强的分析计算能力,了解当今物理相关最新高级算法;
4.系统掌握物理学领域基本理论知识、物理学专业知识、电工电子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具有物理实验技能、生产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
6.了解量子信息科学理论前沿、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前沿理论和实验、非线性物理学前沿理论和实验以及最新科研动态;掌握基本的光电信息和材料科学知识和技能;
7.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现代工具,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物理学相关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并能够在处理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
8.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设计实验,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9.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核心课程:经典物理I,经典物理实验,复变函数,经典物理II,波和光学,电路与电子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数理方程,物理与天文学中的计算方法,近代物理学,电磁学理论I,近代物理实验,热力学、动力学和统计力学,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工矿企业等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等相关工作;可以创办企业,生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社会需求;可以进入世界高水平大学继续攻读物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更好地从事科研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
授予学位:本专业的学生在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修完所在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内容,成绩合格,达到毕业要求,符合安徽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安徽大学颁发理学学士学位(应用物理学专业)和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赴美国纽约州立石溪大学就读的学生,完成石溪大学相应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将获得石溪大学颁发的理学学士学位(物理专业)。
应用统计学(本科)
应用统计学专业属于统计学类专业,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是一门将统计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学科。主要研究统计学方法和技术在各种应用领域的应用。本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够在各行各业从事与统计学相关的工作,例如数据分析、市场研究、风险评估、财务分析、医疗统计、社会调查等。
培养目标:在当今数据密集型世界,数据科学项目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作为新兴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应用统计学专业以统计方法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旨在为数学导向的学生提供定量解决实际问题的通识教育,具备良好的数学与概率论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并了解相关应用领域知识,培养具有综合应用能力及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
3.了解与社会经济统计、医药卫生统计、生物统计或工业统计等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具有应用统计学理论分析、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4.了解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动态及其应用前景;
5.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括有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具有利用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的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锐性。
核心课程:应用微积分,应用线性代数,面向对象编程概论,应用代数学,有限数学结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学概论,高阶概率论,数据结构,统计预测与决策,实变函数,数据分析,计量经济学,高阶数理统计,时间序列分析概论,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应用随机过程,统计软件与应用等。
就业方向:应用统计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授予学位:本专业的学生在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修完所在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内容,成绩合格,达到毕业要求,符合安徽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安徽大学颁发理学学士学位(应用统计学专业)和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赴美国纽约州立石溪大学就读的学生,完成石溪大学相应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将获得石溪大学颁发的理学学士学位(应用数学与统计学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数字媒体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播、管理、安全、输出等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内容主要包括数字信息的获取与输出技术、数字信息存储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传播技术、数字信息管理与安全等。该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够从事数字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及开发、制作和管理等相关工作。
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构建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适应数字时代与信息社会发展,掌握数字内容创作、制作及相关软硬件工具研发、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传媒及文化产业相关领域进行技术应用及开发、制作、传播、运营或管理,具有较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运用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的能力,具有描述和分析数字媒体技术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掌握数字媒体领域的核心技术,了解数字媒体创作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够为数字媒体内容的创作和传播提供基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具备设计、开发数字媒体系统的基本能力;
3.了解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具备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创新的初步能力;
4.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终生学习意识强烈,具备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新创意的能力;
5.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艺术创作相关的伦理基本要求,具有专利和版权的保护、利用、经营等创业意识;
6.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7.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和理解外文本专业资料,具有国际化视野.
核心课程:信息技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数字逻辑、面向对象编程概论、信息系统中的法律、社会与道德问题、数字媒体技术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信息管理、操作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践、计算机图形学、网络原理、数字图像处理、人机交互、用户界面开发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继续攻读计算机类专业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也适合在党政机关、新闻媒体、通讯、教育、出版、商贸、影视娱乐、广告、艺术、信息咨询及IT其他相关等领域,从事数字媒体设计与开发、数字影视和电脑动画制作、数字媒体信息处理与分析、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信息服务及数字媒体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本专业的学生在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修完所在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内容,成绩合格,达到毕业要求,符合安徽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安徽大学颁发工学学士学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赴美国纽约州立石溪大学就读的学生,完成石溪大学相应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将获得石溪大学颁发的理学学士学位(信息系统专业)。
6.数学科学学院(0551-63861952)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按“数学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成为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统计、近世代数、微分几何等。
就业去向:国家机关、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等企事业单位。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按“数学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入选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成为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值分析、信息论基础、现代密码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等。
就业去向:国家机关、科研院所、金融保险、邮电通信、软件开发、高等学校等企事业单位。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学科平台:
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一级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一级学科
国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
国家级教学团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团队
国家级一流课程:高等代数,近世代数
国际合作项目: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达成“2+2”本科合作
7.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0551-63861256)
应用物理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扎实的物理学知识、良好的数学基础、较强的实验技能和较高的科研素质,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面向国家大科学工程或装置等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学生从事物理学及相关交叉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培养能够从事前沿基础原始创新研究工作和应用开发及管理工作的物理学相关专业基础性人才,同时也培养能将物理学应用于技术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复合型、综合性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普通物理实验,理论力学,复变函数,数理方程,原子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实验,热力学·统计物理,计算物理和固体物理等。
就业去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家机关及相关单位从事科研、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与科技开发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应用物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博士学位。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专门知识与熟练的基本技能,能够综合运用光学科学理论和技术分析解决理论和工程问题,高素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光学、工程制图与CAD、光电子技术、光电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信息显示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光通信原理、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系统与工程、光纤技术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技术、信息光学等。
就业去向:光电企业、国家机关及相关单位从事科研、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与科技开发工作,可以继续攻读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硕博士学位。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量子信息科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量子信息科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量子科学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拥有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够在量子信息科学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的科技人才。
主要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普通物理实验、理论力学、原子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实验、热力学·统计物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信息论与编码、量子信息、量子计算、量子光学、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实验等。
就业去向:量子科技企业、国家机关及相关单位从事量子信息科学相关产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与科技开发等工作,可升学进入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攻读量子信息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硕博士学位。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物理电子学
硕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物理、光学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理论物理
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安徽省实验室、光电转换能源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基础物理实验课教学示范中心。
英才班:物质科学英才班
学院在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在全校范围内选拔30名左右优秀本科生组建“物质科学英才班”,实行“一制三化”的培养模式,旨在造就一批具有跨学科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持久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科学与工程领域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8.化学化工学院(0551-63861325)
化学(本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概况:化学专业始创于1958年,是学校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现拥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入选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2019年,化学专业相继入选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近三年,我校化学学科国际声誉逐年攀升,2023年ESI全球排名0.2298%,化学自然指数排名已进入全球前100。化学学科建设个性化指标方面,软科排名2023年全国排名为第40名。
专业定位:化学专业依托安徽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优势,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道德修养;掌握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会从事科学研究及管理的基本方法;了解化学学科前沿和发展方向,具有创新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毕业后能在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工作,为国家和地方输送素质高、基础厚、业务精、创新能力强的化学学科及相关领域的人才。
特色优势:
(1)经过60余年发展,本专业已具备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无机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重点实验室。所属化学学科“基本科学指标”(ESI)排名位列全球1%行列。
(2)现有教指委委员1人,学者1人,国家杰青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青年学者1人,安徽省杰青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7人,黄大年式教育团队1个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1个,目前共有教授33人,副教授42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7.12%,具有海外经历人才39人,为本专业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3)坚持教学科研双向发展,以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形成了“综合素质+能力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做好“三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化学、功能无机材科化学、金属团簇化学等方面特色明显,2023年化学专业师生在金属团簇领域发表了安徽大学首篇Science期刊论文,代表着安大化学该领域走在世界的最前沿。此外,在教学方面,已主编国家规划教材一部,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
培养目标: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道德修养;学生毕业后能在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工作,为国家和地方输送素质高、基础厚、业务精、创新能力强的化学学科及相关领域的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可以达到以下培养目标:
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操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对化学专业领域专业人才的要求;
目标2: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在化学领域从事新产品与新技术的研发工作;
目标3:具有独立分析解决化学相关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综合考虑社会、环境、法律、经济、道德、政策、文化等因素影响,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等工作,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目标4:重视沟通交流,能够融入团队,具有管理和决策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能够在生产、营销、行政等管理工作中有效带动实践项目的组织实施。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原理及化学实验。
就业与发展:专业自创办以来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与认可,社会评价较好、社会满意度高。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分析测试、商品检验工作等;能够在化学一级学科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内继续攻读研究生。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专业概况:安徽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由1987年设置的精细化工专业发展而来,于1997年开始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招生,经“211工程”一、二、三期建设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先后获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化学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本专业2014年首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二次通过,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第三次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拥有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水基高分子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化工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专业定位:本专业按学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以“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学校培养“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总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特色优势:本专业所属“工程学科基本科学指标”(ESI)排名位于全球1%行列,专业教师是化工或相关专业毕业,具有工程实践背景。专业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及科研平台,具有完善的基本技能-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在工业催化、资源化利用、精细化工等方向形成特色,成果颇丰。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省,面向长三角,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化学工业及其相关领域经济建设需求,能够在化学工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特别是资源化利用、工业催化、精细化工等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研发、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目标1:掌握化工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解决产品生产、工艺设计、技术研究与开发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2:在多学科背景下,能以社会、环境、安全、经济等多视角进行项目沟通和管理,能够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目标3:能够适应独立和团队工作环境,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
目标4:能够跟踪学科前沿,通过终身学习自我提升,适应职业发展。
主要课程:大学化学、工程制图与CAD、工程伦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化工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化工设备设计基础、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等理论及相关实验、实践课程。
就业与发展:本专业自创办以来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与认可,社会评价较好,社会满意度高。本专业毕业生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化工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研发、管理等工作,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在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等一级学科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内继续攻读研究生。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概况:安徽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为顺应安徽“科技强省”战略而设置。1986年在“有机合成专业”开始设置“高分子专业方向”。1988年有机合成专业与精细化工专业合并调整为应用化学专业,并设置“高分子专业方向”。2000年申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并获教育部批准,2001年开始招生。2005年,获批材料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2006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点。2008年,“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获批安徽省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2015年,安徽大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纳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本专业获批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位列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排名第21位(B+)。
专业定位: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放眼世界,以水基高分子、橡塑复合材料加工及应用为专业发展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材料设计、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厚基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特色优势: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双一流学科和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结合水性聚氨酯材料、光电功能材料、高性能橡塑复合材料等优势科研方向,以水基高分子和橡塑加工为主要特色,构建了“四平台、四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以思想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发展能力四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分层次、递进式、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为支撑,以多元协同的育人平台和师资队伍、三层循环、内外联动的质量监控评价机制为保障的“四位一体、目标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拥有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杂化材料结构与功能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色高分子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高性能橡胶材料与制品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水基高分子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水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工程实验室、安徽省关键电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校高性能橡胶材料与制品(非轮胎)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为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安徽省、面向全国,培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科研素质;具备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在高分子材料领域从事材料制备和加工、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的能力;能在材料、化工、医药、能源、电子、机械、交通、环境等领域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加工、改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材料和工艺及设备设计、生产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厚基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可以达到以下培养目标:
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操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对高分子材料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目标2:具备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新产品与新技术的研发工作。
目标3:具有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本原理独立分析解决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综合考虑社会、环境、法律、经济、道德、政策、文化等因素影响,从事工艺设计、产品生产、检测等工作,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目标4:具有沟通交流能力,能够融入团队,具有管理和决策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能够在生产、营销、行政等管理工作中有效带动工程实践项目的组织实施。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现代测试研究方法、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成型加工原理、聚合物工艺仿真与实践、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工程实践、高分子材料成型机械与模具、工程经济管理等理论及相关实验和实践课程。
就业与发展:专业自创办以来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与认可,社会评价较好、社会满意度高。本专业毕业生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工程技术知识,能够在新材料、新能源、化工医药等领域以及通讯、交通、电子、航空航天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从事研究、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够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等工作;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内继续攻读研究生。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551-638611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创新意识和道德修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开发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拥有较强工程实践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够在计算机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科技管理等工作的“数理基础扎实、人文情怀浓厚、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网络原理、软件工程、编译原理、人工智能、数字图像处理等。
就业去向:超过30%的学生赴清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深造;就业去向主要包括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研究所等机关事业单位,华为、科大讯飞等互联网企业,京东方、江淮汽车等国有企业,中国银行、国金证券等金融机构,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持续提供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软件工程(本科,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聚焦安徽省发展战略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创新意识和道德修养,系统地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跟踪新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具有分析和解决软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软件工程行业及相关领域胜任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科技管理等工作的“数理基础扎实、人文情怀浓厚、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软件工程领域骨干人才。
核心课程: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离散数学、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软件需求分析、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工程经济学、网络原理、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构造、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等专业课程。
毕业去向: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大型软件开发或服务公司以及金融机构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类专业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可以到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研究所等机关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教学、开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信息安全(本科,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聚焦安徽省发展战略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创新意识和道德修养,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跟踪新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具有分析和解决信息安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信息安全行业及相关领域胜任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科技管理等工作的“数理基础扎实、人文情怀浓厚、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信息安全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离散数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网络原理、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现代密码学、网络安全、系统安全、软件安全、漏洞分析、逆向工程、信息隐藏、区块链技术、物联网安全、数据库安全等。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信息安全、计算机类专业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前往党政机关、国家安全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所等机关事业单位、互联网企业以及金融机构从事信息安全系统研究、设计开发、管理维护以及教学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10.互联网学院(0551-65108070)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以及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高素质应用型新工科专门技术人才。专业建设紧贴新工科培养核心思路,注重校企合作和前沿学科交叉,专业培养着眼于国家战略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与互联网络、信息处理、智能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智能系统与工程、数字信息处理、机器学习、机器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计算科学与智能科学思维,能够熟练运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核心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字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与设计、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网络空间安全(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注重校企合作,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致力于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新型产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网络空间安全产业的相关方针、政策及法规,具有网络通信安全系统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具有互联网思维,能够熟练运用网络通信、网络安全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新工科专门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现代密码学、数据库原理及安全、信息安全工程、网络安全协议、嵌入式系统及安全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政府机构、企业、公司等从事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网络工程(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安徽省、面向全国,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网络强国建设、具有基本人文素养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工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科学方法/实操技能、具备网络工程相关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设计/实现/运维网络软硬件系统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能在网络工程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研发/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数据库原理、通信原理、网络工程与设计、软件工程、移动互联网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技术公司等从事网络工程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建设: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物联网工程(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安徽省、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物联网相关理论和应用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设计计算解决能力、实现基于物联网系统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了解物联网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在物联网相关通信和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开发、部署与应用等相关领域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字逻辑、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物联网导论、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等。
就业去向:毕业后可到科研院所、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军事国防部门从事物联网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互联网金融(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强化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融合渗透,注重微观量化金融、以及金融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形成“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环境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技能,掌握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方法和相关学科知识,熟悉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业务流程和实践,及与业务相关的创新知识和技巧,能从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分析与设计、风险控制、运作与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互联网+金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金融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互联网金融、金融工程等。
就业去向: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11.电子信息工程学院(0551-63861277)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专业介绍:本专业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安徽省第一个“无线电技术”专业,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专业是国家第一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第四批特色专业,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安徽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专业,安徽省品牌专业,两次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生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研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办学以来为国家特别是安徽省培养了4000多名电子信息领域的专业人才。在培养的毕业生中,现有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魂芯”系列芯片的总设计师、IEEE Fellow、****、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多名毕业生担任我国重要的学术机构和科技计划以及科研院所的负责人。一大批毕业生在国家,特别是在安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中坚作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面向国家战略和地方电子信息领域行业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团队合作与国际视野,在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具备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复杂工程项目问题,胜任器件、系统和设备的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科学研究、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具有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具备独立发现、研究与设计解决实际项目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目标2:具有从事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能够胜任工程师职责或教学科研工作。
目标3: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团队工作中能够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发挥有效作用。
目标4: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能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
目标5: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自我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主要课程:本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中包含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离散数学、大学物理等核心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中包含了工程制图、电路、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高级程序语言设计、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等核心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包含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信息理论基础等核心课程;专业类课程中包含了FPGA数字系统设计、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应用、微波技术等核心课程;工程实践环节中包含了金工实习、各类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训、工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等核心课程。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为工作和升学。工作方面,面向电子信息工程相关领域企业,从事电子及相关领域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维护、管理、教学等工作。升学方面,可以研修学科包括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路与系统等相关学科。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通信工程(本科)
专业介绍:安徽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安徽省第一个“无线电技术”专业,1994年在该专业基础上设置了全省第一个“通信工程”专业,学制4-6年。经过60余年的发展,本专业在2010年被评为安徽大学特色优势专业,2013年获批安徽省卓越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9年12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11月,《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学院新增两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数字信号处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已经获得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受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安徽省、面向全国,培养具备良好科研素质和道德修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具有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和实践能力;具备从事通信电子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了解通信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获取新知识能力,能在通信工程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研发、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能够运用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具备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现实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目标2:具有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能够胜任项目经理职责或教学科研工作。
目标3: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跨职能团队工作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发挥有效作用。
目标4: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能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
目标5: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自我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主要课程:本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中包含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离散数学、大学物理等核心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中包含了工程制图、电路、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高级程序语言设计、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等核心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包含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信息理论基础等核心课程;专业类课程中包含了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应用、移动通信等核心课程;工程实践环节中包含了金工实习、各类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训、工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等核心课程。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为工作和升学。工作方面,面向通信工程相关领域企业,从事通信及相关领域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维护、管理、教学等工作。升学方面,可以研修学科包括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路与系统等相关学科。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
专业介绍:本专业成立于1999年,2014年由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划归到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建设。建立了以知识为本、能力为先、产教协同的育人新模式,坚持寓教于研、学研结合,专业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生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科平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的科研反哺教学创新实践新机制,支撑和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坚持外引内培、德才兼修,打造高层次人才组成的教学团队,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培养目标:本专业围绕安徽大学学术型高校定位,基于“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视器件与系统的交叉与融合,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基本原则,围绕光电子技术、射频电路与系统方面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强英语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能跟踪相关领域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光电子技术、射频电路与系统等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研发、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能够达到下列目标:
目标1:专业基础理论:系统地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及专业技能知识,具备解决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所必备的专业能力,熟悉电子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标2:专业应用能力:能运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知识解决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从事光电子技术、射频电路与系统研发和实施,带领团队完成工程项目的技术方案设计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为项目的运行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目标3:职业道德素养:具备社会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能够遵守工程规范与职业道德,在工作中能从法律、伦理、社会、安全、环保、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视角管理和运作工程项目;
目标4:人文交流素养:具有身心健康、人文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外语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目标5:终身学习:具备通过持续的自主学习或其它终身学习的途径拓展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主要课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线性系统》《电路》《电子线路》《微机原理及单片机应用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特色课程包括《信息光学》《工程光学》《射频电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光电子技术》《天线原理与设计》等,《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数字图像处理》为双语课程。
就业去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够到射频电路与系统、光电子及其相关的电子信息类领域的科研单位、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还可到电子科学与技术、电路与系统、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继续深造。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12.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0551-63861461)
自动化(本科,按专业招生)
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能够达到下列目标: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和自动化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自动化系统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等工程实践中出现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使用现代工具在自动化产品设计、开发和运行维护方面开展工作;具备社会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能够遵守工程规范与职业道德,在工作中能从法律、伦理、社会、安全、环保、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视角管理和运作工程项目;具备科学人文素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通过持续的自主学习或其它终身学习的途径拓展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检测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机及拖动等。
就业去向:可在科研院所、高校、航空航天、国防、交通、通信、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自动化设备维护、自动化产品设计、软件开发、数字信号检测与处理、数字图像处理、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与维护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建设: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按专业招生)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工作中能够运用电气工程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具备发现、研究或解决现实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电气工程的设计、开发、集成、生产或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能够胜任项目经理、技术服务等工作,或继续深造学习;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知识、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跨职能团队工作中能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发挥有效作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能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自我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电磁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等。
就业去向: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制造、新能源利用、软件开发等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业务部门从事电气工程、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气智能化系统等的设计、施工、技术管理、科研开发等工作,具有较宽的岗位适应能力。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按专业招生)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能够达到下列目标:
利用数学、自然科学、机光电工程基础知识和测控仪器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的信息测控系统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仪器与测控系统运行、维护等工程实践中出现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使用现代工具在测控系统产品设计、开发和运行维护方面开展工作;具备社会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能够遵守工程规范与职业道德,在工作中能从法律、伦理、社会、安全、环保、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视角管理和运作工程项目;具备科学人文素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通过持续的自主学习或其它终身学习的途径拓展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精密仪器设计、工程光学、精度理论、虚拟仪器技术等。
就业去向:可在科研院所、高校、航空航天、国防、交通、通信、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号检测与处理、图像信息处理、电子产品的软硬件研发、仪表自动控制、产品质量检测、在线检测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建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按专业招生)
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达到以下目标:能够适应现代机械工程技术发展,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机械工程专业知识,能对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能够跟踪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工程创新能力,能运用现代工具从事本领域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具备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热爱工程职业和服务社会;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拥有团队精神、有效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具备不断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主要课程:现代工程图学、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设计等。
就业去向:可在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及政府机关等从事机械电子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机电系统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专业就业面宽,毕业生需求量大,深造通道多。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安徽省高峰建设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电气工程”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气与控制”等四个二级学科方向;拥有“能源动力”“电子信息”和“机械”等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电能质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高效节能电机及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业节电与用电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人机共融系统与智能装备安徽省工程实验室”、“工业节电与电能质量控制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工程实训中心”和“电气与自动化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机器人与运动控制创新实验室、智能机电系统创新实验室
13.生命科学学院(0551-63861298)
生物科学(本科)
专业概述: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是未来最有发展和影响力的前沿科学之一,是与化学、医学紧密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内容是运用现代化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对生命的本质进行探索。本专业依托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省级重点学科,拥有安徽省高校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生物制造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和生态学博士学位,生物与生物化学学科已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本专业拥有一支由教育部****青年学者、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安徽省杰等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生培养质量在学校名列前茅,校友中有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多名国家杰青、****特聘教授、****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政界精英和企业高管遍布祖国各地。
培养目标:坚持“厚基础、重创新、精专业”的办学理念,培养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双语)、基础生物学实验、现代生物学实验、野外实习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考研率一直位于全校前列,很多毕业生考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的研究生;除考研升学以外,就业渠道广泛,可到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医药、卫生、环保、农林、园艺、自然保护区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研发、生产、技术、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工作,以及出国深造。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生物工程(本科,按“生物工程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专业概述:本专业先后入选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工程是当代高科技的主要领域之一,是一门多学科会聚的工程技术学科,以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生产大量有经济价值的产物为研究目标的一门新兴技术。本专业经过多年教学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及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教育过程。经过二十余年发展,该专业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生物制造英才教学体系,重点培养生物制造和发酵行业等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生物工程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能从事生物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生物技术制药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生物工程与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院所、医药、食品、化工、轻工等企事业单位内从事制药、环保、酶制剂、代谢产物等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也可以考研或出国深造。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生物制药(本科,按“生物工程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专业概述:生物制药专业是一门集化学、生物学、药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型宽口径新型工科专业,是2011年教育部批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专业技术领域。依托安徽大学生物与医药高峰学科,本专业自2018年招生,办学历史虽短,但底蕴深厚,起点较高。在专业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国家战略性和新兴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能够进入生物医药产业从事生物制药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的创新型研究人才,培养能够从事生物药物以及生物医药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设计、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原则,本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由三大知识模块组成:
(1)药学与化工知识模块:由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与化工原理等课程及其实验模块组成;
(2)生命科学知识模块:由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解剖生理学等课程及其实验模块组成;
(3)生物制药专业知识模块:由基因工程制药、蛋白质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生物技术药物、发酵工程制药、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制药设备、药品质量管理规范与药事管理学等课程组成。
培养模式:“3+1”培养模式:前三年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在第四学年根据个性发展需要到合作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训练、完成毕业设计,或在校内科研实验室完成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研究。
就业去向:科研院所、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工、轻工等企事业单位。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
专业概述:本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随着世界人口膨胀带来的粮食危机不断加剧,以及食品领域大工业化的到来,人们对食品营养与安全的关注日益加深。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一级学科,它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农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主要研究食品的营养健康、工艺设计与社会生产、食品的加工贮藏与食品卫生安全。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后,食品科学与工程将为人类研制出品类更加丰富、味道更加鲜美、保存更加科学的食品。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工艺设计、营养与保健、食品安全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功能性食品和液体食品两个方向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专业实验、食品营养学、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与食品法规、食品感官评定、功能食品等。
培养模式:“3+1”培养模式:前三年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在第四学年根据个性发展需要到合作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训练、完成毕业设计,或在校内科研实验室完成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研究。
就业去向:科研院所、卫生、食品、保健品、化工、轻工等企事业单位。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14.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0551-63861783,63861062)
环境科学(本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
主要课程:大学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学、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和对应的一系列实验、实习与实训课程。
就业去向: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咨询、环境检测/监测、环境治理等技术服务和研发工作;可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市政、食品、检验检疫等政府部门从事环境生态保护与管理、环境规划、环境咨询、检测检验等技术管理工作;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地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方向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生态学(本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响应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依托学校“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优势,培养具备较好的全球化视野,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情操;有突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植物学、普通动物学、普通微生物学、普通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进化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生态统计学、保护生物学、环境科学概论、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影响评价和对应的一系列实验、实习与实训课程。
就业去向:可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检验检疫等政府部门从事生态保护与管理、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监测检验等技术管理工作;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生态环境评价与监测、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以及相关咨询与服务等技术研发工作;部分学生通过“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计划,攻读生物学、生态学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测绘工程(本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特色:测绘工程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面向空天信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新需求,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多学科交叉实践平台,在夯实测绘地理信息专业基础上,以学生为本、以竞赛促教、以科研带学,形成了以资源环境监测为特色的专业办学方向。
培养目标:在以北斗导航定位、高分辨率遥感、激光雷达、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等多种空天地一体化智能测绘新技术的带动下,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秉承“以本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培养能在基础测绘、地球空间信息服务、资源环境智能监测等领域从事测绘工程相关的工程应用、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测绘学概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地图制图学基础、数字地形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学、GNSS原理及其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工程测量学、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资源环境遥感监测。
就业去向:可在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土木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国防建设以及勘测设计、人工智能与软件开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测绘工程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或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科研或教学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地理信息科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特色: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新兴产业应用驱动,秉承多维度成长的全过程贯穿融合式教学理念,以地理空间大数据、生态环境智能监测和地学综合应用为特色,聚焦生态和资源环境等领域、重点发展地理空间大数据与智能服务等发展方向,培养具备地学与信息科学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融合“通识-基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面向长三角和国家新兴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多理工交叉、重思想德育、厚理论基础、强实践能力”,培养系统掌握地理信息技术、遥感与测绘技术、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地学信息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开发、资源环境智能监测与服务等相关领域研究和工作的高阶性与创新性地理信息人才。
主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自然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库、GIS空间分析与应用、数据结构与GIS算法、地球科学概论、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GIS应用开发、区域分析方法、地理信息服务、数字地形摄影测量学、遥感地学分析等。
就业去向:在交通、国土、农林、电力、通讯、教育等公共事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绿色环保等高科技新兴战略产业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或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科研或教学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15.马克思主义学院(0551-62950204)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培养目标: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为基本要求,使学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技能;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理论教学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等。
核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
就业去向:能胜任党的建设、思想宣传、政工实务、理论研究、思政教学等工作;可承担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各类学校等多种岗位业务;可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16.文学院(0551-65108883)
汉语言文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语言文学理论素养和系统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及相应能力,具有一定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科研能力,有较强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根据学生自愿报名的原则,本专业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提供优质生源,为杰出汉语言文学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比较文学、文献学、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等。
就业去向:在党政机关、教育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单位、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文秘、教学科研、新闻采访、文字编辑等工作,或考入高校读研究生继续深造。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专业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中国语言文学知识,具有较高外语应用水平、熟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实施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卓越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培养“汉语国际推广”“语言文字应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的国际型、创新型、复合型汉语人才。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外语、汉语国际教育通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中国文化通论、跨文化交际等。
就业去向:在国内外各类学校、有关部门、新闻出版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中外文化交流及其他相关工作,或考入高校读研究生继续深造。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专业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
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汉语国际教育
国家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
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
校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安徽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教育部第一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成员单位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分中心: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分中心
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
部(省委宣传部)、校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大自然文学协同创新中心
17.历史学院(0551-63861213)
历史学(本科,按“历史学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培养目标:历史学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采取“重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传授历史学专业基本理论、中外历史文化知识,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创新实践能力,既能从事历史学及相关专业研究,又能从事文教、宣传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综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中国历史文选、史学概论等。
毕业去向:培养从事与文史哲等基础文科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拔尖人才后备力量。学生毕业后能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继续深造,也可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部门等单位从事科研、教学、管理或新技术研发工作。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考古学(本科,按“历史学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培养目标:考古学专业是国家特色本科专业,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专业目标是“立足田野考古,突出科技融合,着眼一线需求,培养一流人才”。以考古学主流为方向,强调田野考古实践;以新文科为导向,重视科技与考古融合;面向一线文物工作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研究能力和遗产保护、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考古学概论、史学概论、历史文选、史前考古、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宋元明考古、田野考古实习、文物学、博物馆学概论、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人类学等。
毕业去向:培养从事与文史哲等基础文科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拔尖人才后备力量。学生毕业后能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继续深造,也可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部门等单位从事科研、教学、管理或新技术研发工作。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18.哲学学院(0551-65107420)
哲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注重专业学习与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学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本专业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坚实哲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一流哲学人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形成较强的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行政管理能力。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知识面宽,掌握一门外语,富有创新精神,通过继续学习和实践锻炼,能够成为适应和胜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宗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中国哲学原著导读、西方哲学原著导读、中国现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科技史与当代科技概论、哲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等。
就业去向: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公检法、大中专院校、各级党校、科研院所等。
授予学位:哲学学士
应用心理学(本科)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够在科研部门、学校、政府部门、企业、事业机构,以及一大批特殊应用部门(例如公安、司法、军事、体育、文化艺术、航空航天)等广阔领域从事与心理学有直接和间接相关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特别是各类应用实践工作的人才。
主要课程:高级神经系统解剖及生理、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实验心理学、心理学基础实验、心理学应用实验、心理学史、生理心理学、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心理咨询学等。
就业去向:科研部门、学校、政府部门、企业、事业机构以及一大批特殊应用部门(如公安、司法、军事、体育、文化艺术、航空航天)。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19.新闻传播学院(0551-63861229)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按“新闻传播学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政治思想和综合文化素质,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背景和网络与新媒体相关技术能力,能从事网络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也能从事网络设计、制作等技术工作,兼具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卓越全媒体人才。
专业简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设立于2014年,是全媒体环境下跨学科开办的新型特色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引进了新闻传播、计算机、物理学等多学科教师,搭建起复合交叉型师资队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专业与中国科技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安徽新媒体集团、腾讯安徽、澳大利亚华夏传媒集团等单位合作构筑“产学研一体”育人体系,并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和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新媒体相关技术和新媒体运营管理能力。
核心课程:人工智能概论、网络传播、新媒体概论、新媒体现场直播、广告学概论、数据新闻、全媒体新闻采编、多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新媒体数据分析和应用、网络社会学、全媒体营销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依托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构了成熟的全媒体教学平台,以“媒介田野实践”“暑期社会实践”“融合新闻实践”“新锐传播工作坊”“新媒体直播实践”等形式开展教学实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掌握智能融合新媒体的营销传播、产品设计与运营、数据分析与应用等知识体系。
新闻学(本科,按“新闻传播学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我们是谁?
新闻学专业历史悠久,是新闻传播学院最早开设的专业,也是改革开放后国内高校较早开设的专业。1984年国家教委(现教育部)批准设立安徽大学新闻学专业,并招收本科生。经过三十余年的专业建设,新闻学专业成为安徽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本科专业。2013年10月新闻传播学科入选“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学科;新闻学专业还入选“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新闻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点。
目前,新闻学专业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新闻采访》《当代媒介素养》),安徽省线上教学优秀课程1门(《新闻采访》),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数据新闻》,安徽省精品线下开放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导论》,安徽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当代媒介素养》等等。新闻学专业教学团队着力打造精品教材,共有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 5 本,组织出版了6本全媒体系列教材。新闻学系教师团队现有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教师团队中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人。
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1)通过新闻学、传播学、媒介素养等基础理论课程,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操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
(2)注重新闻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通过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基本技能课程,培养具有较强的采、写、编、评等实际动手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3)适应新媒体发展格局,突出学科交叉,新开设《数据新闻》、《无人机航拍》、《全媒体采编》等前沿课程,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我们的核心课程和特色教学活动:
核心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导论、中外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深度报道、新闻法规、网络与新媒体、数据新闻与信息可视化、融合新闻学等。
实践性教学环节:(1)课程实验和上机:摄影技术、网络传播技术和视频采编技术实验;其他实验课程。(2)专业实习:通过“媒介融合田野实践”集中外出采风;结合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安排至相关类型媒体开展采编制作实习;(3)结合相关培养模块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等。(4)课程设计:第 3-7 学期内,完成新媒体产品设计工作,并提交相应的新媒体产品。
“媒介融合田野实践”的特色教学活动:集中外出采风的“媒介融合田野实践”是本专业的特色教学活动,由专业教师带队到社会基层采访,发掘新闻选题,并综合运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全媒体手段完成融合新闻作品。最近一次“媒介融合田野实践”教学活动于2022年3月27至31日开展,师生前往黄山市徽州区进行田野实践。
毕业后的去向:
直接就业:报刊社、广播电视台、出版部门、融媒体部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近三年就业率在92%以上。
继续深造:近五年,毕业生推免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名校。随着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实力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学生也选择留在母校继续深造,同时,也有部分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近三年研究生录取率30%以上。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编辑出版学(本科,按“新闻传播学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专业概况:全国首批设立,本科硕士贯通,排名稳居国内前列。
安徽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创办于1998年,是全国首批设立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2010年获批出版专业硕士点,为全国首批14家高校之一;2021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且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遴选为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单位(全国仅10家高校获批),专业排名一直稳居国内前列。
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本专业所在学科2018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B级(前30%),2019年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高水平学科建设进一步带动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建设发展。为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业的新变化、新趋势、新要求,促进传统编辑出版学向数字出版、新媒体出版等领域的“融合创新与转型升级”,本专业依托国家级传媒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部级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中心(融媒出版研究中心),各类实习实践基地,构建了层次合理、结构完整的实践育人体系,在新兴出版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斐然。目前,依托出版智库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已新建一个集AIGC智能出版、融合出版、传统出版等为一体的安徽大学融媒出版教学实践平台。
培养目标:顺应时代需求,着力融媒出版,培养新兴出版人才。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三个阶段、三个层次、交叉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需求,着力融媒出版,培养新兴出版人才。服务新时代主题出版、中国出版“走出去”、融合出版发展工程等国家战略,培养政治立场坚定,适应出版技术变革,系统掌握编辑出版学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扎实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卓越“出版+”人才。本专业毕业生不仅能从事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等传统编辑出版发行与管理工作,亦可胜任新媒体编辑、数字出版、融媒出版等网络编辑出版工作。
培养成效:就业前景广阔,读研深造广受好评,实践成果显著。
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在国内出版界崭露头角,本专业培养了近千名编辑出版人才,已成为业界、学界的领军人才和业务骨干;
研究生录取率超过30%,获保研资格同学连续多年被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录取,受到就读学校高度评价;
近三年,本专业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4项(国家级8项);
近三年,获省级以上竞赛奖65项,本科生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
课程设置:理论实践结合,素养技能并举,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专业课程:书籍编辑学、报刊编辑学、图书发行学、数字出版概论、数字出版技术、新媒体编辑、新媒体运营、信息资源检索、新媒体概论、人工智能概论。
通识课程:媒介素养、中外新闻史、新闻采写、网络传播、出版发行概论、传播理论、广播电视概论、广告学概论。
实践课程:出版社参观考察、专业实践采风、社会实践调研、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创业创新项目实践等。
技能输出:图书报纸排版设计、AIGC智能出版应用、新媒体编辑、新媒体作品创作、视频拍摄剪辑(PR、剪映)、短视频账号运营、数据挖掘与可视化等。
读研深造:本专业每年约有30%的毕业生,通过保研或考研成功进入了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院校继续深造。若不想舍近求远,安徽大学出版学专业硕士点也是很不错的深造平台。
就业去向:出版社、新闻媒体、图书发行部门、音像传媒、网络新媒体公司、融媒体部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及科研部门等。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广播电视学(本科,按“新闻传播学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我们是谁?
广播电视学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获批安徽省高等学校“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2018年获批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无人机航拍教学的专业之一,专业排名稳居全国前列。本系教学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4名,拥有博士学位8人,教授3名,副教授1名,讲师(实验师)10名,平均年龄42岁。宝钢优秀教师、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各1名,“纪实影像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
根据数字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等趋势下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新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和影像研究中心,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组织策划能力和尖端设备实操技巧。近五年就业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学生影像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部分毕业生推免至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本专业以安徽大学“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为内在精神,以“文理交融、交叉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整体框架,以媒体融合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命题为目标,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文化素养,系统掌握广播电视学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节目采写、编排、策划、制作以及纪录片创作等方面的实践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们能为你提供什么?
一流的课程体系:包括媒介素养、中外新闻史、新闻采写、网络传播、出版发行概论、传播学理论、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评论、影视语言、新媒体概论、广告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和新闻学概论、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电视节目构成、电视采访与编辑、电视摄像、电视纪录片、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文化传播、媒介经营管理、全球新闻与国际传播(双语)等专业拓展课程。
一流的硬件设备:包括3D摄影机、航拍无人机、单反相机、调音台等最新摄录设备和影像制作实验室等
一流的实践指导:包括广播电视实习基地考察、皖南采风实践、纪录片制作、互联网+大学生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等,更有《航拍中国》团队手把手教学!
毕业后的你将去向哪里?
如果你想直接就业:广播电视台、融媒体部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制作公司等是我们毕业生去向最多的就业单位。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
如果你想攻读硕士:近五年来我们的毕业生推免或考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名校,随着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实力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学生也选择留在母校继续深造,研究生录取率30%!
如果你想出国进修:学科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名校伦敦大学学院、荷兰名校阿姆斯特丹大学等都有我们培养出的学生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20.经济学院(0551-63861273)
经济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备向相关学科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发展等工作的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史、制度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
就业去向: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等单位,以及国内外高校及科研单位继续深造。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金融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道德修养,具备健全人格、良好心理素质与合作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系统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能够满足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用人的专业要求,或者具备在境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攻读更高等级学位(或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富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高层次金融人才。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学、公司金融、金融会计、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期货与期权交易、量化投资、区块链金融、金融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等。
就业去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期货业、基金业等金融机构或其他金融组织、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事业单位、工商企业及相关单位,以及到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财政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国际的视野、科学的精神、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财税管理部门、政府综合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财经、税务相关工作,能综合运用专业性知识分析国内外财经形势、解决公共经济问题的高素质财税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政府预算管理、中国税制、国际税收、财务管理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就业去向主要两类:一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可继续深造,为将来从事财政、税收、政府投融资等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胜任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各类财经岗位的专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可从事政府预算管理、政府投融资管理、税收征管和绩效评估等财税技能性专业工作。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培养目标:能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惯例以及中国对外经济与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情况。学生毕业时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和开拓精神,成为胜任各类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内外资企业、金融机构及政府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国际商务业务、管理、研究和宣传策划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外向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国际营销、国际金融、国际保险、国际结算、外贸函电、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电子商务等。
就业去向:对外经贸相关业务部门、各类内外贸和外资企业、政府外经贸管理服务部门、涉外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以及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数字经济(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数字经济基本理论、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及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技能,熟悉数字经济运行机制与实践,有宽厚的数字经济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应用能力,具有向经济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字经济概论、数字金融(双语)、数字贸易(双语)、数字治理、区块链原理及应用、Python大数据分析、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导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与应用等。
就业去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数字产业部门与相关企业,以及国内外高校及科研单位继续深造。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博士后流动站:理论经济学
博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
硕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金融、国际商务和税务专业硕士授权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金融学
省级特色(品牌)专业:经济学
21.商学院(0551-63861506)
工商管理(本科,按“工商管理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国际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诚信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宽厚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优秀的基本素质、国际化视野、强烈的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努力成为优秀的经济管理者和创业、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组织行为学、运营管理、管理沟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投资学、创业管理、企业伦理、企业竞争决策模拟等。
就业去向:在国内外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等从事工商管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以及攻读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生等。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会计学(本科,按“工商管理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构建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拥有深厚会计理论功底、精湛会计专业技能、良好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品质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税法、统计学、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报告分析、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
就业去向: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以及证券投资等实际工作。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市场营销(本科,按“工商管理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商业素养、诚信品质、社会责任感,掌握管理、经济、法律以及现代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及非营利组织从事市场营销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市场营销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研究方法、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组织行为学、公司治理、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市场营销调研、数字化消费者行为学、策划学、商务沟通、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品牌管理、服务营销、数字传媒营销、全渠道销售管理、网络营销、大数据营销、创业营销、社会化营销等。
就业去向: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从事市场营销及其相关工作,以及攻读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等。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按“工商管理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公共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及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学、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工作分析、人员招聘与配置、人员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员素质测评、领导学、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运营管理等。
就业去向:在工商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咨询与策划等相关工作;以及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读研深造。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物流管理(本科)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坚实的数学基础,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扎实的管理和经济理论知识,系统的现代物流和采购与供应链理论知识、方法与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诚信品质、团队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国际视野和较强物流实践能力的物流管理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物流学导论、采购管理、智能仓储与配送、物流运输与包装、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工程、智慧物流设备与技术、数字供应链、国际物流管理等。
就业去向:在工业和商贸业、交通运输邮政业、物流业以及政府部门、科研所、国内外知名大专院校、规划设计院等从事物流和供应链的研究、规划、设计、运营和管理等相关工作。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电子商务(本科)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数字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掌握扎实专业基础和良好知识结构,具备一定互联网创新创业素质,能够适应互联网环境下商务运营、专业管理和技术服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网络金融与电子支付、电子商务安全、跨境电商理论与实务、新媒体运营、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阶梯课程、电子商务安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站建设与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商务智能等。
就业去向:毕业学生能在各类企业、政府部门以及相关机构从事电子商务或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应用实践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生学位。未来能够成为相关领域业务骨干、高级管理者、教学与科研工作者。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旅游管理(本科)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科研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智慧旅游、旅游研究方法、旅游专业英语、旅游前沿讲座等。
就业去向: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各类旅游集团、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会展中心等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经营、管理、规划、策划、服务等工作,也可到旅游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旅游教学、研究工作。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22.外语学院(0551-63861245)
英语(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在传授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区域国别与跨文化基本理论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文学赏析、跨文化交流、批判性思维、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并注重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学生毕业时应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具有健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扎实学科基础及应用能力、良好道德品质、强烈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科学精神,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一)基础阶段: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翻译基础、英美文学入门、英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览、计算机辅助翻译等;(二)高年级阶段:分语言学、文学、翻译、国别与跨文化四个发展方向,各方向通修高级英语、批判性思维与英语写作、英语口译基础等课程,并专修相当数量的方向性课程。
就业去向:外交、外事、外贸、银行、海关、新闻、旅游、部队、公安、科研院所、学校以及涉外企业等单位。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英语(本科)-英语与信息技术方向
培养目标:本方向为文科与工科融合的新文科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具有理科学习背景。综合传授英语语言文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管理与营销等方面基本理论,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一定的编程、信息技术综合应用、项目管理与市场营销能力。将学生培养为具有扎实的跨学科基础,较强的英语语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第二外语能力,同时具有健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道德品质、强烈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与学术人才。
主要课程:(一)英语类: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翻译基础、英美文学入门、英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览、计算机辅助翻译等;(二)信息技术类: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C与Python)、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机器学习导论、计算语言学概论、自然语言处理等。
就业去向:涉外高新技术企业与服务公司、政府涉外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俄语(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俄语专业语言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掌握第二外语(英语)及比较广泛的人文和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涉外行业、俄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俄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一)基础阶段:基础俄语、俄语语法、俄语语音、俄语视听说、俄语口语、俄语阅读、俄语写作、俄罗斯概况等;(二)高年级阶段:高级俄语、俄语语言学概论、俄罗斯文学、批判性思维与俄语阅读写作、俄汉翻译实践、俄罗斯语言文化国情、俄罗斯文化史、经贸俄语等。
就业去向:外交、外事、外贸、银行、海关、新闻、旅游、部队、公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三资企业等单位。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日语(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能熟练运用日语从事日语教学研究、翻译、商贸、管理、科技、国际文化交流等领域的高级人才。大学本科四年期间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牢固掌握人文、科技、经贸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毕业时应熟练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同时并具备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
主要课程:(一)基础阶段:基础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跨文化交流、日本概况、中国文化概览等。(二)高年级阶段:高级日语、商务日语、科技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语言学概论、中日比较文学、中日关系史、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
就业去向:国家机关、政府外事部门、日本独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外贸公司、各大银行、国际旅行社、新闻出版单位、国内外大中专院校等单位。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西班牙语(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西班牙语语言基础,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了解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及西语国家文化国情知识,能用西班牙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并掌握一门第二外语的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学生毕业时应具有扎实的西班牙语语言基础、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以及家国情怀,成为能在各类涉外部门、内外资企业、金融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及政府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与西班牙语语言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一)基础阶段:基础西班牙语、西班牙语听说、西班牙语语音、西班牙语写作、西班牙语阅读、西班牙语语法、西班牙语国家国情等课程。(二)高年级阶段:高级西班牙语、西班牙语翻译实践、西班牙语时事新闻、西班牙语口译、中国文化概览(西班牙语)、西班牙语批判性阅读、西班牙拉美文学入门、西班牙拉美文学选读、西班牙语跨文化交际、外贸西班牙语、学术论文写作等。
就业去向:外事、外贸、金融、新闻、教育、海关、旅游及三资企业等单位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德语(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德语语言基本功,熟练的德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优秀的德语综合运用技能,宽广的知识面,了解德语国家文学和语言学发展过程与现状,熟知德语国家文化与国情背景,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兼备跨文化能力、跨学科能力、语言能力、研究能力、团队能力、通观能力,通晓中德文化,并能掌握和熟练运用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高级德语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一)基础阶段:基础德语、德语口语、德语听力、德语综合能力训练、德语批判性阅读、德语语法、德语写作、德语国家文化和概况等;(二)高年级阶段:高级德语、德语翻译实践、德语口译实践、德语文学、德语语言学、德语词汇学、中德跨文化交际、德语视听说、科技德语、学术论文写作等。
就业去向:科研院所、德语国家驻华文化机构、省市机关部门、外贸、新闻、旅游、海关、大专院校及三资企业等单位。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硕士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点(含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英语
省级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
23.法学院(0551-63861491)
法学(本科,按“法学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崇高的法律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法律职业多样化需求,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卓越法律职业人才。结合我校多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重点培养经济(民商)法律实务、刑事(政务)法律实务、律师法律实务及涉外法律实务卓越法治人才。
主要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法律职业伦理、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商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证据法、财税法等。
就业去向: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人大、行政机关、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仲裁委员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其他与法律事务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单位。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知识产权(本科,按“法学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培养目标:适应国家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大量需求的时代背景,培养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背景的社会责任感较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和管理人才。毕业生应当掌握系统的法律理论,较强的知识产权法律实务能力,能够为技术创新、技术咨询、技术贸易等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法律服务,胜任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科技创新型企业、研究机构、律师事务所及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等专门工作。
主要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法理学、宪法学、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知识产权总论、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竞争法、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文献检索与应用等。
就业去向: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科技创新型企业、研究机构、律师事务所及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等单位。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一级学科
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学一级学科(含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等二级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学一级学科(含法理学、法律史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法学、国际法学等二级学科)
专业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法学
省级重点学科:经济法学
国家级校外大学生法学实践教育基地
教育部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法律硕士
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应用型、复合型)
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
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知识产权
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教育部首批法学新文科建设项目
国家级一流课程:行政诉讼法学及案例研习、民事诉讼法学及案例研习
24.管理学院(0551-63861269)
档案学(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是安徽省独有的档案学本科教育机构。本专业创办于1983年,是全国较早的档案学专业,处于全国档案高等教育的先进行列。2000年获批档案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高等教育界和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声誉和评价,毕业生大多成为行业的业务骨干,部分毕业生走向重要领导岗位。
培养目标: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道德修养;具备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知识、信息技术和档案管理专业技能,适合在各级档案管理机构、各级各类档案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信息部门、文秘部门从事文件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秘书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程序设计语言、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保护技术、档案文献编纂学、文书学、应用文写作、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工作、信息资源管理、数字档案馆理论与实践等。
就业去向: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各种单位从事各种文件、档案、信息的管理、开发、利用工作,以及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读研深造。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图书馆学(本科)
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安徽省唯一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机构。办学早,实力强,专业排名稳居全国前列。拥有信息资源管理和图书情报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升学、就业率高,质量好,前景广阔。
培养目标: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必备的相关学科知识,拥有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数据产品开发机构、出版发行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与管理工作的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信息管理概论、文献学、目录学、图书馆学基础、信息资源描述、信息组织、信息服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图书馆管理、信息检索、信息政策与法律、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导论、信息素养等。
就业去向:各类型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与规划部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信息中心、大型企业信息部门、电子信息资源的生产与营销机构从事信息服务与管理工作,以及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读研深造。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拥有系统化管理思想和较高管理素质,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一定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业性人才;培养能够应用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多元知识进行信息和数据的分析处理,支撑信息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及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程序设计语言、运筹学、应用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存储与检索、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与数据结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IT项目管理、宏观经济学、网络应用系统程序设计、信息分析、Pythoon程序设计等。
就业去向:主要在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处理、数据分析和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及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方向继续读研深造。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行政管理(本科)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人文理念、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管理、经济、法律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研究、高级文秘等现代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微观经济学、政治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宪法与行政法、公共经济学、行政组织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等。
就业去向:党政机关、公共事业机构、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读研深造。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25.社会与政治学院(0551-63861250)
社会学(本科,按“社会学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省、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练掌握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具备立体观察社会现象与多维考察社会问题能力,具有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工作概论、中国社会思想史、西方社会思想史、文化人类学理论、社会统计学、社会分层与流动、社区概论、农村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等。
就业去向:在党政机关从事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等工作;在企事业和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宣传、市场调查、公共关系策划等工作;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研究等。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专业建设:社会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社会工作(本科,按“社会学类”招生,一学年后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口径宽、适应面广,具有系统、扎实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强,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社会工作的技术与方法,从事各类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研究、社会服务与项目评估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理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实务、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等。
就业去向: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等群团组织、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福利与慈善机构、专业服务组织、新闻媒体等。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专业建设:社会工作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政治与行政事务方面的应用技能,能够胜任公共治理、政策分析、宣传教育、教学科研、公共传播、国际交流等方面工作的优秀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国际政治学、外交学、公共政策分析、政府经济学、领导科学与艺术、公文写作、宪法与行政法、中西政治思想史、比较政府体制、社会调查统计与方法等。
就业去向: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外交外事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新闻传媒、社会组织等。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专业建设: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科建设:
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含理论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人类学、社会工作等方向)
“文化、生态与社会协调发展”交叉学科博士点
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理论社会学、人口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人类学等方向)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国家治理、国际关系等方向)
全国首批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MSW)授权点
26.艺术学院(0551-63861249)
绘画(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在绘画创作、美术理论等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美术系绘画专业现有中国画、油画两个本科方向。采取整体绘画制作技术、技巧及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和方法,系统研究相关美术理论、绘画制作技法知识、绘画创作规律,从而使学生精通相关技法和理论、具备较高的实践创作能力。
主要课程:国画方向:山水临摹、山水写生、山水创作、篆刻、书法、白描人物、工笔人物、写意人物、工笔花鸟、写意花鸟、花鸟创作、毕业创作;油画方向:油画静物、油画临摹、油画头像、油画半身像、油画全身像、油画人体、油画风景、毕业创作。
就业去向:各类大中专院校、中等学校、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部分学生继续更高学历的深造。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环境设计(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研究人居环境设计领域,涉及室内空间、景观与社区、展示陈列、装饰陈设、传统艺术文化创新等相关内容。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备系统设计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适应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和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环境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建筑与环境设计史、建筑初步、设计表现、人体工学、材料与工艺、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陈设计、古典园林、家具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社会创新设计服务等。
就业去向:在设计单位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陈列设计、家具与软装等相关设计工作;在地产企业和相关规划建设部门担任设计管理、策划工作;部分学生继续更高学历的深造。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要求,具有宽厚人文素养、前端设计理念、原创设计思维和综合表现能力,且将新媒体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融入创意表现,能从事品牌建设研究、视觉表现研究、媒体策略、广告设计、商品包装、书籍装帧、企业形象设计和展示设计等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设计美学、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版面设计、纸品设计、书籍设计、海报设计、广告创意、包装设计、品牌设计、动画设计、新媒体界面设计、展陈设计等。
就业去向:广告公司、文化传媒、出版、企业形象设计、策划、管理等工作;部分学生继续更高学历的深造。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产品设计(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以振兴地方产业为己任的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主动的创新精神、扎实的专业素质、良好的道德修养、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掌握创意思维、设计方法、实践应用等综合能力,能够胜任跨文化整合产品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研究人才”“跨领域整合实践人才”“创业型人才”等高级产品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设计表达、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设计程序与方法、材料成型与工艺、交互设计原理与方法、服务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用户研究与体验、产品语意设计、产品系统设计等。
就业去向:面向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医疗器械、信息技术及文化创意等相关行业的研究院(所)、大中型企业,从事设计、研发、管理等工作;部分学生继续更高学历的深造。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音乐表演(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专业知识技能和文学艺术修养双优型,可以胜任在各级文艺团体、音乐机构、中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管理以及理论研究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专业方向:音乐表演专业现有声乐、钢琴、萨克斯、手风琴四个专业方向。
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课程有专业主课、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学、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安徽地方音乐概述、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地方戏曲唱段、艺术概论、现代音乐概述、德语和意大利语语音、钢琴基础、合唱指挥、声乐伴奏、即兴伴奏、经典音乐作品赏析、形体与舞蹈、表演技巧和音乐视野等。
就业去向:各级专业文艺团体、部队演出队、中高等院校、文化职能单位、音乐机构等与音乐表演相关的部门;部分学生继续更高学历的深造。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戏剧影视导演(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安徽大学“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安徽省、面向全国,培养具备戏剧影视学基础知识和戏剧影视导演基本理论,掌握戏剧影视导演艺术的创作规律与技能,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修养,能从事戏剧影视编创、导演、表演、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戏剧影视启蒙、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剧本写作、台词、形体、表演理论与技巧、导演理论与技巧、影视编导、摄影基础、摄像基础、场景设计、化妆造型、观摩与评论、视听语言等。
就业方向:各级专业文艺团体、中高等艺术院校、部队文艺部门、广播电视文化传媒制作及管理单位,戏剧影视制作和研究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部分学生继续更高学历的深造。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三、就业情况
年来学生就业情况如何?
答:学校坚守人才培养质量为立校之本的办学之道,树立“大就业”工作理念,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一体化系统,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不断提升就业工作专业化水平,努力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以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一流的育人环境为支撑,以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为依托,着力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近年来,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在94%以上,每年约37%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近7成的毕业生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就业。
学校已经成为部分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员工的重要来源高校。
学校是各级政府公务员重要来源高校,是外交部选拔录用公务员定点高校,已为外交部输送了70多名公务员。
学校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安徽省选调生录用人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首位,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基层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