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过剩和退出机制,教师该如何应对
齐 伯
近年来,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持续攀升,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青睐与投身。每年,数以百万计的考生竞相角逐教师资格证的桂冠。然而,与此同时,全国新出生人口的持续下滑导致学生数量锐减,教师岗位的需求亦随之大幅缩减。据预测,至2035年,全国或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和37万初中教师面临过剩的困境。
更为严峻的是,部分地区已开始推行教师退出机制,对于考核不达标或教育质量欠佳的教师,或将面临劝退或转岗的严峻考验。这一变革彻底打破了教师“铁饭碗”的固有印象,使教师岗位的稳定性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教师过剩的应对之策无外乎两条:一是推行小班化教学,以提高师生比;二是实行柔性退休或转岗,鼓励部分教师提前退休或进入其他相关领域。
在岗位紧缺的情况下,一些品行不端或能力不够的教师将会首当其冲地被清除出教师队伍:一是师德败坏者破坏校园氛围,给学生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如歧视、侮辱、体罚、不正当关系等,损害教师队伍形象的;二是学历或能力不足者难以胜任教学,前者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欠缺,后者教学能力下降,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三是过度惩戒学生,如长时间罚站、过度责骂,会引发心理问题,导致学生不满的。
尽管如此,教师这个职业肯定还是社会必须的,对于热爱教书育人的教师,要积极尽早强化职业规划。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学历,更好提升自身的能力。当然,提高专业能力肯定是最核心的。深化学科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教师不能满足于既有的知识储备,要持续挖掘学科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深化专业知识能力?具体的方法很多,例如,在数学教学中,除了传授基本公式和解题技巧,还应引入数学史、数学文化以及现代数学前沿研究成果,让课堂充满知识的魅力。同时,培养跨学科学习与研究能力也至关重要。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跨学科知识往往不可或缺。比如,探讨环境问题需要综合科学、地理、政治等多学科知识,教师具备跨学科能力,就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