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 > 考硕 > 政治

考研政治高频考点精华浓缩(十二)

更新:2024-11-08 05:42:03    发布:大军学长      

(接上篇)

10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02.近代以来中国签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①割让香港岛,五口通商,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领土主权、领海权;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

(2)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①开外国人在中国不受中国法律管束的先例,中国丧失司法主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③租赁土地,永久居住,后变为租界。

(3)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逐渐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4)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①割让台湾岛、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②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办厂,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转变;③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④中国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5)1901年《辛丑条约》:①赔款最多;②获得在中国领土上驻军的特权;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并逐步控制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3)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主资本主义已经产生,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

(5)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几不平衡。

(6)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04.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招失败的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原因。

105.民族意识的觉醒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编写《四洲志》;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翻译《夷情备采》,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早期的维新思想家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等,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106.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口号的提出

1895年严复的《救亡决论》提出“救亡”口号,他的《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思想,为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最强音。

107.《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的革命纲领。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具有进步性和空想性。

108.《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由洪仁轩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反面都提出一些主张,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救国方案,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突出特点。尽管没有施行,但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未完待续)